2019有方名师访谈
导师介绍
- 卡内基梅隆大学 博士
- 研究项目多次斩获奖项,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 担任新里斯本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
- 数据科学与社会公益项目,研究科学家
- 卡内基梅隆大学工学院工程与公共政策系研究助理
Part Ⅰ
Q:可以介绍一下您主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吗?
导师 :大多数同学研究生毕业后,都选择去硅谷之类的科技公司做码工。但我对研究某一方向还很有兴趣,那个时候思考过能不能用计算机做出一些对社会有帮助的事情。因此读博的研究方向,就选择了一个计算机工程和公共政策的一个交叉方向。
因为每个领域都有公共政策的问题,而且会收集大量数据。但各个领域的人有数据不会分析。而学计算机的人擅长数据分析和算法,但他们不懂做出来的算法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力,所以我研究的方向就是将两者交叉起来,设计出最合适的算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毕业后,每年要做8~10个科学与社会公益相关的项目。比如:
- 医疗方面,根据医院大量的电子病历,我们根据这些数据帮他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家庭医生;
- 曾和海洋工作委员合作,利用卫星数据预测哪些海洋领域是高发的非法捕捞领域。
所以我做的这些项目范围比较广泛,但核心都是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来帮他们做一些有社会价值的东西。
Part Ⅱ
Q: 可以介绍一下咱们有方学生的获奖课题吗?
导师:在旅游高峰期时,有很多著名的博物馆会因为人流量过大而导致拥塞排队现象,所以我们通过大数据的收集总结出,人们最喜欢去的博物馆以及人流量较大的时间段,去个人定制旅行计划。
由于学生自己也经历过这种情况,他给评委描述课题时,是以自己经历开始讲述,这会让评委觉得学生的选题很“接地气”,贴近生活。
而且在这个课题中利用神经网络结构去设计与人工智能有关的算法。再利用得到的表象去进行相似度和访问程度的推断。所以这个课题会让大众觉得通俗易懂,但整个研究过程又具有技术性。
Part Ⅲ
Q: 您觉得自己的教学亮点在什么地方?
导师:学生做科研是不太容易的事儿,因为学生的基础处于比较薄弱的阶段,所以在做科研时,这会让大部分学生觉得很难,想要放弃。
我教授学生时,会将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融入在研究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很多学生可以进入丘奖决赛/半决赛,大多数是对课题的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不论是参加丘奖还是 Intel ISEF 。除了拿奖外,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很重要的,从通过整个学习来感受科研,引发学生的整个兴趣是很重要的。而不是直接让学生进入到很复杂的研究过程中,这样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反而可能会让学生有退缩情绪。
有方设计课题,是有一定高度的。因为学生要申请国外名校,他们的评判标准应该和北美高中在一个高度。一般 TOP20 名校要求学生除了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外,还要求学生做一些公益社会活动。我曾看过几个比赛课题,技术层面上是很困难很复杂的,但大部分国外的招生官真正需要的可能不是要你这个学生在技术层面有多突出的表现。所以我在这几年给学生选的课题都是带有一定社会影响力,这些课题看上去像是小课题,但是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力会更大一些,而且能带给大家一些反思。
之前和一位学生设定的选题背景是:人工智能大潮来袭后会造成了许多人失业。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换了角度思考,既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让失业,那为什么不能帮助人类找到工作?学生的课题就是研究和预测哪些人可能会长期的陷入一个失业的状态,然后我们才能够集中资源去帮助他,让人工智能带来失业的同时也带来就业。学生对整个课题都非常感兴趣,整个学习过程都表现得很积极,当然后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还有一个课题研究虽然没有获奖,但对她的留学背景提升带来了帮助。这个女孩子是研究全世界每年出品的一些电影,根据电影中男女主角之间的对话,去判断女性角色在电影里面所占的地位。通过研究分析看自30年代以来女性在这个电影中所占的权重,这个课题我本人看来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Part Ⅳ
Q: 如何培养一个学生的科研兴趣?
导师 :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兴趣点是十分多和广泛的。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利用自己的兴趣去做一些事情。所以导师要学会引导他们的兴趣,在进行后续的辅导会顺利很多。
我和学生面试的过程中会提3-4个不同方向的题目,在沟通的过程去逐步了解学生喜欢的兴趣点。接着将兴趣点和课题结合起来,通过生活实例去理解整个项目。
今天的嘉宾访谈到此结束,导师将前沿的科技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科研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现象,让课题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希望在导师的带领下,有方的学生能斩获更多的国际奖项!
请扫描二维码
关注「有方背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