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吃货来说,餐桌上的鱼肉是必不可少的,可鱼肉虽然好吃,但却有一个麻烦,那就是鱼刺很多。也正因如此,鱼刺多的鱼类就普遍不招人喜爱,毕竟被鱼刺卡喉的确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不过最近有一个好消息传来,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团队的科学家们找到了控制鱼刺的基因,培育出了第一代“少刺鱼”,且有望培育出“无刺鱼”,难道我真的要实现吃鱼自由了?
女博士立志“剔除”鳊鱼鱼刺
鱼刺学名叫肌间骨,是由肌膈中的肌腱骨化而来。鱼刺除了在食用时的麻烦,也是大规模机械化加工的重要障碍。难怪有人将“鲥鱼多刺”列为“人生几大恨”,常见的家鱼如果能少刺、无刺,也是餐桌旁、鱼塘边人们的共同心愿。
2012年,博士毕业不久的高泽霞面临的一个课题“转型”便是如何让鳊鱼不仅高产提质,还能在餐桌上受青睐。
她选择了让鳊鱼有刺变无刺。她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吃有刺鱼,所以我想现在分子育种技术、基因编辑技术都在发展,正好利用这些技术,培育出无刺鱼,可能是将来大宗鱼类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验证鱼刺变化过程十分艰难
关于鱼体内鱼刺的多或少,在于有一个或几个关键基因调控着它们。所以“创制”无刺鱼的关键就是找到调控鱼刺生长起主要作用的基因(主效基因)。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之前研究鱼刺,大多是从形态、表型方面关注,遗传、分子调控方面几乎是空白。
高泽霞教授向记者描述了寻找鱼刺基因分子表达的情形:他们将每一根细刺从鳊鱼身上小心翼翼挑出来,剔掉结缔组织。整个团队足足花了三个月时间才提出了高质量的鱼刺RNA。他们最终筛定出候选的近50个基因。
主效基因终于出现
2019年底的一天“奇迹诞生了,学生跑来告诉高泽霞,主效基因出现了!这次真的是无刺斑马鱼!
这是一个所有有刺鱼类都含有的共通基因。同时,他们测定了无刺斑马鱼肉质中的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和普通有刺鱼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鱼刺变化了,肉质可以不变。
“非常兴奋,很不容易,是这么多年坚持、这么多学生努力的结果。”回想起那一幕,高泽霞感慨地说。
无刺鱼有望端上餐桌
找到主效基因后,高泽霞团队将这个基因移植回无刺鱼身上,看它们是否又长出刺来,更确证这个基因的作用。随后将发现的减刺70%的基因和减刺100%的基因都申请了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向国内各个研究组推广,力争将此基因运用到不同的鱼类身上。
“相信无刺家鱼将会是大宗淡水鱼产业、家庭饮食结构的一次升级。”高泽霞自信地说。
上帝终会宠幸努力的的人,毫无疑问,高泽霞博士是幸运的,她不断求知,永不言弃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如今时代变迁,关于“基因”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如“癌变”、“转基因”等等,对于中学生来说,早早地了解有关知识并参与相关课题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题介绍
课题名称: 基因组数据3D可视化
相关学科:生物学、计算机科学
课题介绍:随着染色质构想捕捉(Hi-C)等技术的迭代,三维基因组数据正逐渐使得基于三维空间的系统性分析成为可能。该项目旨在使用数据结构去重新搭建基因分析的框架,为未来三维基因组学的研究添砖加瓦。
导师介绍
乔治华盛顿大学物理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本科毕业
研究领域:经典物理,机器学习与基因组学
在Cell子刊等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曾获得国际生物分子设计大赛BIOMOD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