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方0距离
有方0距离是一档全新栏目,会以访谈,视频,直播等形式与大家分享最新的中学生科研洞见,了解最真实的有方团队。
今天做客的主角是已经与有方结缘四年之久,现担任有方学术部博物*大分类的主管黄老师。
*博物Nature Science:指对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统称。热门学科代表:生物,化学,生命科学等
守其初心,追求真理。他是躬耕生化领域的青年学者,更是学生们在科研学习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在采访中,黄老师提到:“看到学生从放弃到鼓起勇气再次启程,听到学生声泪俱下的演讲,得知学生获奖等等等等,这些难忘的瞬间都无数次让我觉得我从事的这份工作不仅仅是在成就学生,更是我与学生间的相互成就。”
有方科学主管黄老师
研究领域:微生物代谢产物优化、生物技术
擅长分析ISEF、丘奖等各大国际顶尖科研赛事获奖趋势2021年带领学生斩获ISEF全球总决赛四等奖,2022-2023连续两年带领学生斩获全球总决赛一等奖和二等奖(拥有小行星命名权)
友情提醒
本次访谈信息量极大,有不少话题是黄老师首度公开谈及,无论是准备踏上科研旅程的同学,还是已经在做申请准备的同学,相信这次访谈都会为大家带来启示和帮助。
01提灯引路,育梦前行
您指导学生参加过哪些研究项目?获得过哪些赛事奖项或者发表过哪些研究成果?
小师姐
我亲自指导的学生真的太多了,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学术背景,做过的项目全列出来估计咱们后面的问题都不用问了,哈哈。不过笼统来说,涉及生命科学、化学的各个领域,社会学,历史,人文,哲学的项目我都有带过,博物嘛,突出的就一个“博”字。其中多个项目以出色的成绩在国际舞台大放光彩,像是ISEF全球总决赛一等奖和二等奖(拥有小行星命名权),大大小小的奖项数不胜数,还有不少学生的学术成果被国际知名的学术会议收录,每年也都有很多学生来报喜大学申请成功上岸。
图为黄老师的学生在动手做实验
您和学生一起做研究有过哪些趣事发生呢?
小师姐
毫不夸张地说,和学生一起做研究发生过的有趣的事情太多了,基本上每一个学生的培养周期里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一些趣事。要说我印象最深刻的,还要属在给一个学生做线下模拟答辩的时候,因为学生本人对一些食物过敏,当时我们开玩笑地建议学生要不要将计就计在大赛现场假装过敏了突然躺在地上,把人吸引过来。学生在听到我们的建议后回答说:“好的老师,我该用什么姿势躺下”。最后这个学生拿到了某知名赛事的一等奖。
说完趣事,那么咱们来说说挑战,在您看来,学生在学术科研中最常面临哪些挑战?如果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您会怎样去引导TA?
小师姐
一般来说最常遇到的问题有两个:
不理解程序运行逻辑:涉及搭配代码的部分不会操作,可能是学生不理解程序运行的逻辑,也可能是没办法debug。这种情况就是学生对于工具学科掌握有限,我通常会安排专门负责代码的内部指导老师来进行答疑辅导,以解决问题为优先。
不了解项目的研究意义:在我看了这个问题会更致命,因为不了解自己的项目研究的是什么,说明底层逻辑不明确,就像平地起高楼,地基是虚的。这种情况我一般会帮助学生去梳理研究问题的逻辑,借助课程的回放和参考文献和他一起重新了解自己在研究什么问题,同时也会让导师给到学生更细致的梳理。
02遇到困难,寻求帮助也是一种能力
有些家长会担心学生无法顺利完成项目,如何看待家长们的顾虑?
小师姐
首先这是一个很正常也很基础的顾虑,科研本身就是很难把控的,我也没办法去保证项目能一帆风顺不出bug,每一项完整的科研经历背后都有属于它的辛酸史,其中包括取得学术成果过程中的的磕磕绊绊,和将晦涩的成果梳理成文的艰难。
对于学生而言,全身心地投入项目可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但是对于家长的预期来说,这个项目应该是学生申请的抓手,有力凭证,所以家长担心无法完成项目是很正常的。就像刚刚我说到的,虽然我们没办法确保项目能一帆风顺不出bug,但是我们能够保证项目肯定是做的出来的,因为导师专业的设计+我们全程的辅导,以及最初针对问题本身的可行性调研,就已经确保了我们的项目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您认为生化和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生开展科研应该掌握哪些核心知识和基础技能?对于刚开始接触科研的学生,您会推荐哪些入门书籍和资源呢?
小师姐
这个问题我分开来阐述吧 。
生化方向: 如果是生化方向的学生想开展科研,我会建议他们先系统学习AP生物和化学,再进阶型参加USABO大赛,或者重点看看普通生物学和高等化学等基础课程。把知识打牢固了,有足够的基础理论支撑,才能够更好的去理解科研问题的内核。实验技能是次要的,这是一个反复操作熟能生巧的过程。入门书籍可以看看《博物》杂志,《国家地理》杂志,或者大学教材。
人文社科: 如果是社科,文史方向的学生开展科研,首先一定要好好学习统计学的知识,虽然我知道很多文科生会反感数学,但是定量分析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了。其次就是多看看社评,或者ted类的视频,具体看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解读这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因为社科文史的核心就是,围绕你的论点去论述。
03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如何看待中学生做科研?
小师姐
亲身投入科研项目对中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历,首先学术成果可以为申请助力,更重要的是完成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可以让学生更早的去了解自己喜欢的学科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去更深入的感受自己是否喜欢这个学科。
像我带的一个学生三年做了三个项目,从一开始的物理工程,做到生物信息学,然后又开始做了有湿实验的课题,我相信这个经历让他完全了解了自己未来想做什么。这大大的减少了未来的试错成本,在本科之前就找到了适合自身学术发展之路。
做科研可以提升中学生的哪些能力?有的学生会排斥做科研,如何正确引导呢?
小师姐
首先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学科的科研究竟是怎样的,亲身体验一项完整的科学研究是如何开展的,这样既增强了对学科的理解,又加深了相关知识的掌握。
其次就是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分析问题,梳理方法,写作分析等。然后就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同时团队协作能力也得能得到锻炼与提升。
关于学生排斥做科研的心理, 我觉得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对科研这件事情的错误理解,让孩子知道科研并不是一个多么高大上只有科学家才能做得事情,中学阶段完全有可以上手的探索项目,如实告诉孩子在一段科研经历中他可以锻炼哪些能力,收获哪些学术成果,从拓宽兴趣,从生活小事的角度去启发他影响他,这样才是开始一段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
自身兴趣如何转换科研?拥有一段和申请方向相契合的科研经历,对于学生申请有何帮助?
小师姐
小兴趣转换大科研。学生需要做的应该是先发掘自己的兴趣点。兴趣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爱做饭,爱唱歌,甚至爱睡觉这些都是可以作为科研启发的源头,并不是说“老师!我喜欢编程!我喜欢癌症医药!这才叫兴趣“,源自孩子生活中最常发生的行为和动作往往正是一个好课题的开始。
科研对申请的帮助。现在申请Top高校(哪怕不是Top)的学生GPA、科研赛事和社会活动,或多或少都是有拉满的,差距越来越小。要想进一步去突出自己,就得做差异化,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都有特殊的闪光点和特别的成长经历,以这些为出发去做一段研究,这就是最能体现申请差异化的方式,把这个研究用来参加不同的赛事或者发表,更能给招生官展示自己的学术热情和能力。
可以添加小师姐预约
黄老师的专属一对一科研规划
04抓住风向标,探索无限可能
从升学的角度,谈谈生化领域有哪些趋势和研究热点值得关注?
小师姐
生化方向不同于物理和数学,未来的专业选择面更宽泛一些,细分的方向也更多。从升学角度来看,目前生化领域值得关注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环境、医学、药物和健康等方向。
结合申请者的背景来看,生化方向需要具备良好的学术成绩,研究背景和实践经验等,这些经历可以证明申请人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潜力,突出申请人的优势和特点。同时,申请人还需要充分了解目标学校的招生政策和申请流程,提前进行申请准备,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顺利申请到心仪的高校。希望同学们都能顺利完成申请,实现留学梦想。
科研不易,感谢有你!在助力学生实现留学梦想这条路上,沿途的不确定和未知正是黄老师不断前行的动力。从黄老师的身上,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他对中学生科研工作的热爱和不懈追求,谢谢黄老师的倾囊相授,相信大家看到此处一定深受启发和鼓舞!
就像黄老师说的一样,要想进一步去突出自己,就得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去展示自己的学术热情和学术能力。如果你也想通过科研提升自己的学术背景,
目前黄老师亲自教研开发的相关课题,都在下方,对生化方向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添加小师姐咨询课题详情哦!
1
2
3
4
5
6
有方0距离
有方0距离是一档全新栏目,会以访谈,视频,直播等形式与大家分享最新的中学生科研洞见,了解最真实的有方团队。
下期我们将请到有方教学总监吴博士,大家有任何想了解的疑问都可以在扫码留言~